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平熬村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第一书记”红马甲的身影:他袖口半卷,脸上眼神坚毅而温和,侗寨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阳书记”。
2023年4月,48岁的阳作松离开医院财务科副科长的岗位,来到离家150公里的平熬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拥有高级会计师职称,是广西“十百千”高端会计人才。面对“年近半百为何下乡”的疑问,他抚着侗家木楼栏杆,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我本是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很了解农村的情况。我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为农村尽点力,做点事。”
党建引领:红心映照侗乡蓝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平熬村,阳作松始终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党建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他不断努力成为党务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明白人”和“实干家”。他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此外,他积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激发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他充分利用平熬村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把党组织活动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融合,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动力。他不断优化党课形式和内容,通过开展“田间地头”体验式的党课,“场景互动”情景式的党课,使得党的政策落地见效,深入人心。
在驻村期间,阳作松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大家打成一片,走遍了平熬村的山山水水,经常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倾听群众的心声与诉求,积极主动的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产业振兴:精算盘拨动致富弦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产业发展是“三农”工作的根本所在。阳作松紧盯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奋力书写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他根据平熬村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及龙胜“二茶一果”特色产业布局,周密思考,制定出平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使得平熬村的产业发展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他积极探索“农业+模式”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农业现代化“新引擎”,给村级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善基础设施是产业振兴的基础。他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想尽办法筹措资金,申请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争取到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修复水毁道路15处,扩建加宽村屯道路5.5公里,硬化红军路4.5公里,并修复红军桥与风雨桥2座, 硬化灌溉水渠3条,硬化产业道路300米,为平熬村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根据平熬村特有的“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环境,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将罗汉果、百香果、油茶等农作物作为特色产业进行精心培育。为了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他组织村“两委”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实地观摩与交流学习,真正让群众掌握到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让平熬村走上了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之路。
文化铸魂:琵琶声里绘同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深挖侗寨文化基因,把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有机结合起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自己懂民族风俗,会民族语言,亲民族群众,与侗族群众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民族文化宣传栏;积极开展“进百家门,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服务活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满意为标准”的工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画出民族团结最大的同心圆。
此外,他从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入手,深入挖掘平熬村的红色文化和侗族特色文化,积极培育红色文化的“平熬故事”,让红色基因根植心中融入生活,通过开展举办文化夜校,组建琵琶歌舞队等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淳朴的民风和文明的村风。他从文化振兴入手,采取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平熬村的焕发新风采,同时积极搭建文化平台,常态化的开展系列文艺汇演活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阳作松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一直努力地奔跑,他就是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