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十载芳华正茂,九秩征程初心如磐。恰逢桂林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校团委特别推出“青春的故事”系列,对话多位投身西部计划的优秀校友,聆听他们从校园课堂到西部热土的成长与蜕变,记录他们克服困难、服务人民、实现价值的动人故事。
他们以医者誓言为笔,以青春热血为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人生的壮丽篇章。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乡村振兴的一线、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处处闪耀着桂医青年无私奉献、勇担使命的身影。
谨以此系列访谈,致敬所有服务西部的志愿者,并激励更多桂医学子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
个人介绍:胡思怡,共青团员。专业:护理学。2025年加入西部计划,服务地区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巡检司镇,服务专项为乡村教育。
跨越山海——我的青春之问,落笔在滇桂之间
今年七月末,我搭乘九个小时的列车,穿越省界与江河,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弥勒站。湿润的风迎面拂来,带着植物清冽的香气。站台之外,远山如黛、云霞低垂,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我拖着行李箱,注视着月台尽头那块墨蓝色的站牌——“弥勒”,这两个字于我,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名词,而将成为青春中一段滚烫的注脚。
启程之前,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参加西部计划?”我的回答始终如一:“我想用一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响亮口号。但直到真正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才开始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解锁人生新角色:从“大学生”到“基层志愿者”
在来到弥勒之前,“西部计划志愿者”于我,只是一个充满理想光环却轮廓模糊的身份。直至真正走进滇东南这座小镇的基层单位,这个词才被一桩桩具体的事务、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填满。
我被分配至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这里没有摩天大楼,但推开窗,就能闻到泥土与草木交织的气息。
我所在的小镇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政府办公大楼位于镇子的最末端。推窗远望,满目皆是绵延的绿意,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河水相接,静谧中流淌着生机。雨后楼下的草坪常常冒出新鲜的菌子,总能吸引人们俯身探寻,这仿佛已成为当地一种亲切的日常乐趣。窗外鸟鸣清脆,楼下孩童嬉戏的笑声不时传来,宁静而美好——这一切,都是城市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体验。
来到巡检司之后,当地的领导和同事都对我十分关心。他们的包容与善意,让我这个外乡人渐渐褪去了初来时的局促。
我和另一位志愿者一样,是单位里仅有的外省人。我们一开始就受到了前辈们热情细致的照顾:她们送来了我们还没来得及购置的生活用品,耐心细致地讲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带着我们熟悉小镇的每一条街道。
每一位领导和同事见到我,也总会亲切地问一句“怎么样,还适应吗?”,并叮嘱我:有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一定要及时提出。在这里常常能听到他们热情地说:“欢迎来到弥勒,来到巡检司!”——每每听及这些话语,都像一股暖流缓缓汇入心底。
在这里,我明白了基层工作不像大学课堂,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条永远不会错——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社会事务办如同一个微缩的民生现场:教育、医疗、计生、社保、退役军人服务……每一条线,都系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我们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我有幸成为握针的人之一——用耐心引线,用细心缝补,用责任心编织一片有温度的基层网络。
在这里,“民生无小事”不再是一句公文用语。它是老乡攥着社保卡时眼中的期待,是孩子拿到入学通知时的雀跃,是退伍军人郑重递来的材料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我开始明白,所谓“服务”,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温暖的相遇。
完成我的“成人礼”:红土地教会我的事
如果说大学授予我知识,那么红土地则给予我智慧。在这里,我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
我的工作平凡、琐碎,却无比真实。
一次次拨通电话,联系辍学的学生,耐心劝说他们重返校园,每当得知他们拿到录取通知书、重新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心中总会涌起难以言表的欣慰;组织无偿献血活动时,我拍下了一位献血者勇敢的微笑,同时他对着我的镜头竖起大拇指,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动,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种生命之间的传递和延续;帮助外省务工的乡亲申请补贴时,电话那头传来连声道谢的声音,朴实而真诚,让我忍不住眼眶发热;带着申请表辗转于各个部门之间,为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申领补助资金,努力通过自己的力之所及,在他们沉默的世界里,试着点亮一盏小小的灯。
这些细微、零碎的工作瞬间,编织成我与这片土地之间真实而深沉的情感联结。它们不轰轰烈烈,却让我看见改变正在发生——一点一滴,温柔而坚定。
我曾以为,“西部”是一个遥远的地理标签,“基层”是新闻里的政策术语。但当我走进村寨,坐在村民的小板凳上喝一杯热茶,听他们用方言絮絮说着收成、孩子、疾病与盼望时——我才真正读懂“国情”二字背后,是千差万别的人生,也是共通的悲欢。
青春是否有答案?大地会给你回应
时间如流水,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如今再有人问我西部计划的意义,我不再急于用语言回答。
我想起某个黄昏,跟随工作组走访结束,返途中望着夕阳把红土地染得愈发深沉,远处炊烟袅袅升起。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自己为何而来。这片土地教会我的,远比大学四年学到的更加深刻和具体。我理解了“民生无小事”的真正含义,明白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情感纽带。
无数如我一般的青年志愿者,正如一颗颗螺丝钉,默默嵌入祖国西部的肌理。我们或许不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见证、参与、陪伴、服务。我们在每一次政策传达中传递温度,在每一件小事处理中守护尊严。
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负责任的奔赴。不需要你带来多么宏大的理想,但需要你带来一颗愿意倾听、学习、共情的心。西部计划不是青春的“间隔年”,而是一场深刻的国情课、一场扎实的成人礼。
我很庆幸,自己的人生地图上,有了弥勒的坐标。这里的阳光明亮炽烈,这里的天空蓝得如同初心,这里的山河静默,却回答了我所有关于青春价值的疑问。
如果你也在寻找青春的答案,不妨来西部走一走。这里不需要你带来什么,只需要你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倾听、来学习、来感受。红土地会给你最好的答案,群山会给你最深的拥抱,而这段经历,将成为你一生最珍贵的财富。
编者论
当青春与山海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者用最真挚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理想与热土的双向奔赴。文章没有宏大的说教,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理想照进现实的轨迹——从象牙塔到红土地,从“大学生”到“志愿者”,作者在琐碎而真实的基层工作中,完成了对青春意义的重新定义。
西部计划的意义,从来不是单向的“奉献”,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志愿者带来青春的热力,土地则馈赠以沉静的力量。文中那些温热的细节——老乡眼中的期待、孩子手中的通知书、献血者坚毅的微笑——无一不是“国之大者”在微观层面的回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国情教育不在书本中,而在田间地头、在百姓的炊烟里、在每一次为他人点亮一盏灯的实践中。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将个人理想融入西部发展历史的洪河。他们像螺丝钉般扎根基层,以真诚之心倾听,以务实之举行动,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编织着不平凡的情感网络。这并非浪漫的远征,而是一场负责任的奔赴;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誓言,只需要一份“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执着。
青春未必需要标准答案,但大地总会给出回应。愿更多人在山海之间找到自己的坐标,在倾听与实践中,完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成人礼”。
(图/文 胡思怡)
上一条: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曾小云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下一条:桂林医科大学首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