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医科大学:90载春秋赴山海 弘医九秩育英才
回顾桂林医科大学90年悠悠岁月,宛如一幅淡然的水墨画,缓缓铺展在时光的卷轴上。1935年,在风光秀丽的叠彩山下,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诞生,这就是桂林医科大学的前身。第一位在日本千叶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李祖蔚先生任学校首任校长。
作为全国建校历史较早的医科院校之一,90年来,桂林医科大学一直坚守“弘德善医”的校训和“为民保健”的初心,逐步发展成一所涵盖教学、科研、医疗、保健等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医科大学,被誉为“闪耀八桂的医学明珠”。
风雨兼程 矢志不渝
建校之初,学校条件艰苦,一个个杏林楷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用心培养一代代的桂医学子。三迁校址,七易校名,90年来,从三尺讲台到无影灯下,学校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20世纪50年代初,何珮、张步青等7人与广西省立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前身)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广西队,投身到抗美援朝洪流中;全国优秀教师罗朝东自编教材、自制教具,罹患绝症仍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学校师生扎根基层,为桂北地区农村群众防治疾病,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护人除病苦,为民保健任先锋”的办学初心。
1997年起,学校承担国家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组织23批医护人员往非洲尼日尔共和国、科摩罗联盟参加医疗援助工作,医护人员多次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国家级荣誉,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弘德善医 勇毅前行
在桂林市永福县罗锦小学,桂林医科大学的志愿者通过场景模拟、演练实操等形式,为小学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青少年防溺水生命教育课。该项目已在溺水高发、频发地区的中小学、社区、村屯开展560余场次,8万余名青少年从中获益。2024年,“模拟池塘——场景式青少年防溺水生命教育项目”,荣获首届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桂林医科大学紧紧围绕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各环节,构建独具医学院校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生命价值观,推动生命教育转化为“生命实践”。
学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对接,构建起“本—硕—博”完整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及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学校现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设有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28个本科专业和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级相关专业建设点和建设项目39个,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获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8项;拥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广西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3个,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医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坚实力量。学生在全国及自治区级各类技能比赛中成绩显著,近3年学校临床医学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护理专业本科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为99.69%;学校连续19年获评“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勇立潮头 厚德载物
90年书香翰墨,90载春秋岁月。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目前已形成三校区联合办学模式,拥有18个学院(系、部)、4所直属附属医院、27所临床教学实习医院。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拥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级各类学生3万余人。
学校强化人才战略。现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6600余人,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人才、广西“八桂学者”“八桂名师”“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广西优秀专家等知名专家学者189人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50%,7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硕士研究生导师100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0人,导师队伍中博士占比达59.72%,副高以上职称占比为92.37%。
医学科研方面,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科研平台20个。近5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82项,国家专利授权641项,发表学术论文4132篇。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百强榜。
2025年3月,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乐群院区至漓东院区及第二附属医院的空中紧急送药航线试飞成功。这是桂林市低空经济与应急医疗救援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有效突破了地形阻隔与交通瓶颈,为偏远地区和紧急情况下的医疗物资供应提供保障。
作为区域医疗的核心力量,学校在医疗服务方面不断提升附属医院服务“大卫生”和“大健康”的能力。目前,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4200余张,年门诊量约255万人次,年住院患者16万余人次,年手术量5万余台次,是桂北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中心,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责任,为桂北地区及邻近省市2000万人民及每年数以亿计的中外游客提供健康保障服务。
盛世筑梦 再谱华章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广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桂林医科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积极向“人工智能+医学+大健康”领域迈进。2025年3月,学校正式成立人工智能与大健康发展研究院,依托在基础医学、药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以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推动桂林及广西的大健康产业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发展,为健康中国和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要求,围绕壮美广西建设目标任务,主动融入“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携手地校企,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挂牌成立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助力海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打造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与日本、韩国、欧美地区国家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创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与波兰、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老挝、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机构开展校际友好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麦考瑞大学合作开展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3+2”本硕连读培养项目及“2+2”本科层次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持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龙吟春风化雨时,九秩芳华始为序。站在新的起点上,桂林医科大学将继续秉持医者悬壶济世的初心,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办学特色,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学科建设、高素质师资培优、高层次科研提升、高品质医疗服务、高水平国际交流“六大工程”为抓手,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生生不息的时代华章。
(作者:马献力)

桂林医科大学“微光成炬”生命教育宣讲团志愿者在永福县学校开展防溺水生命教育。

桂林医科大学临桂校区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