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漓江之畔,弦歌不辍;弘医九秩,行而致远。1935年,桂林医科大学诞生于风光秀丽的叠彩山麓,前身为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首任校长是留日医学博士李祖蔚先生。
作为国内较早创办的医科院校之一,九十载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弘德善医”的校训和“为民保健”的初心,以艰苦创业、严谨治学之精神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保健等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医科大学,被誉为“闪耀八桂的医学明珠”。
1 风雨同舟:始终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九十年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建校初期,学校条件艰苦,但一个个师者严谨治学,用心培育了无数弘德善医的桂医学子。从三尺讲台到手术台,桂医人心怀家国,恪守医学热忱,将誓言融入行动。
上世纪50年代初,何珮、张步青等7人与广西省立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前身)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广西队,投身到抗美援朝洪流中;全国优秀教师罗朝东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虽罹患绝症,仍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岁月沉淀,医道传承。桂林医科大学师生扎根基层,为桂北地区农村群众防治疾病,普及卫生科学知识,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护人除病苦,为民保健任先锋”的办学初心,医者使命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韧。
1958年,学校升格更名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更名为桂林医学院。1993年,学校获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1997年起,学校承担国家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组织23批医护人员往非洲尼日尔共和国、科摩罗联盟参加医疗援助工作,医护人员多次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荣誉,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2 育人为先:生命教育与学科建设双优
“扑通”,随着一声清脆的落水声,水花四溅,引来一片惊呼……7月10日,一场情景式青少年防溺水生命教育活动在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开展。桂林医科大学的志愿者们通过场景模拟、演练实操等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课。该项目已在中小学及社区、村屯开展560多场次,8万余青少年从中获益。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紧扣教育强国战略,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环节,构建独具医学院校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生命价值观,推动生命教育转化为“生命实践”。
2024年,该项目荣获首届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将项目编撰并译成英文,即将在国际推广。
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起“本—硕—博”完整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及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4年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第二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今年8月,学校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校现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设有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28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广西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3个,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先后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8项。
学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坚实力量。学生在全国及自治区级各类技能比赛中成绩优异:在首届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竞赛中获团体总成绩冠军和两个单项第一,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中有11个项目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专业在广西理工类本科第一批招生,2020—2023年连续4年录取投档分数位居广西高校同批次第二名。近三年,学校临床医学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护理专业本科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为99.69%。学校连续19年获评“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3 多元发展:教育教学、科研与医疗齐头并进
勇立潮头者,必以创新求动力;敢为大业者,必以奋斗赴前程。2002年学校办学中心东移,2013年临桂校区正式启用,形成乐群、东城、临桂三校区办学格局。目前,学校设18个学院(系、部)、4所直属附属医院、27所临床教学实习医院,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在校生3万余人。
在人才方面,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6600余人,拥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人才以及广西“八桂学者”“八桂名师”“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广西优秀专家等189人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近5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超70%。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0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0人,导师队伍中博士占比59.72%,副高以上职称占比92.37%。
医学科研方面,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5个。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82项,获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国家专利授权641项,发表学术论文4132篇。2015年、2016年连续跻身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百强榜。学校主办的《华夏医学》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被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2025年3月21日上午9时,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乐群院区至漓东院区及第二附属医院的空中紧急送药航线试飞成功。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突破地形与交通限制,为偏远地区及紧急情况下的医疗物资运输提供保障,助力构建“黄金一小时”生命救援圈,助推“健康桂林”建设。
作为区域医疗的核心力量,学校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不断提升附属医院的服务能力。目前,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4200余张,年门诊量255万人次,年住院患者16万余人次,年手术量5万余台次。作为桂北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中心,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为区域群众及广大游客提供健康保障。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广西首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曾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医院设有高标准打造的健康管理中心和医疗美容门诊部。大型花园式现代化的漓东院区启用后,成立消化病院和五大医疗中心,步入“一院多区”的发展阶段,极大改善桂北地区及周边群众就医条件,缓解“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桂北唯一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可开展航空医疗救护与应急救援业务,系首批全国乳腺癌规范诊疗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首批国家级神经介入建设中心、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桂北地区毒蛇咬伤救治中心。
桂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集口腔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加入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专科联盟,拥有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医院牵头桂林市口腔专科联盟,推动地区口腔医疗同质化发展,影响力持续提升。
4 创新引领:聚焦新兴领域与国际合作
高等医学院校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桂林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特长,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医学+大健康”领域。
2025年3月,学校正式成立人工智能与大健康发展研究院,依托基础医学、药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预防医学、人文医学等学科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医、养、管、食、游、动、造”等大健康产业重点方向,构建以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辐射健康管理、健康运动、健康食品和健康制造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推动桂林乃至广西大健康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发展,助力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与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桂林医科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携手地校企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挂牌成立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为海洋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聚焦生命健康核心领域,探索解决地方重大健康问题,凝练了肝癌、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地中海贫血等地方高发疾病诊治及罗汉果等民族药物研究开发等科研特色方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健康广西建设贡献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精心打造“读懂中国·留学桂医”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的来华留学生育人体系。与波兰、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老挝、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机构开展了校际友好交流与合作。
目前,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麦考瑞大学合作开展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实施“3+2”本硕连读培养项目及“2+2”本科层次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路径与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师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竞争力,持续推动国际化水平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桂林医科大学将继续秉持医者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广西地域特色和发展需求,为国家与社会继续输送更多卓越医学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版文图由桂林医科大学提供)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漓东院区。

建院之初的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精心打造“读懂中国·留学桂医”品牌。

“微光成炬”生命教育宣讲团志愿者开展防溺水生命教育。

桂林医科大学临桂校区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