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医科大学庆祝第41个教师节
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第一临床医学院 谭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学教研室的谭媛,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庄严而温暖的日子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也深感惶恐。因为我深知,在座许多老师数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教学一线,为医学教育倾注了毕生心血,你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守护生命的天使。当这两种身份在我身上交汇,我深切体会到的是“生命”与“未来”的双重分量。我的讲台,不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更在灯火通明的监护病房;我的学生,不仅是课堂上的医学生,也包括初入临床的年轻医生;我的教材,不仅是厚重的医学典籍,更是每一个鲜活而脆弱的生命案例。
我理解的教育家精神,首先是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作为医学院校教师,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生命的守护者、健康中国的建设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我告诉学生们,精湛的医术是基础,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仁心。在新生儿科,我们面对的是最稚嫩脆弱的小生命,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记得去年冬天,一个25周双胎早产儿因呼吸窘迫转入病房,我带着学生们坚守在保温箱旁,用棉签蘸温水轻触她的小嘴唇模拟吮吸,用录音笔录下妈妈的心跳声播放给她听。当这对出生时只有巴掌大的小生命终于脱离呼吸机、第一次张开双眼时,学生们含着泪说:“老师,我懂了,我们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这种信念的教育,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我理解的教育家精神,是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如何让学生们不仅“学会”,更能“会学”、“会用”,是我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开发虚拟仿真项目,将临床上面临的真实困境和复杂病例转化为模拟教学的素材。回想2018年担任临床技能竞赛培训总教练,同学们喊我一声“谭妈”,我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鼓励他们发挥长处,弥补短板,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从最初一遍遍纠正持手术刀的角度、实施心肺复苏的力度,到深夜仍亮着灯的实训室里重复着四穿的准确度;从他们面对模拟病人时的紧张结巴,到后来沉稳问诊、果断处置。训练中那些失败的叹息、疲惫的瘫坐、互相鼓励的笑容,幻化成国赛时的从容镇定,他们的手上不只是熟练,更有了医者的温度与力量。当宣布获奖的那一刻,我忽然湿了眼眶......。今天,当这些孩子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学骨干时,那一声声“谭妈”仍在,退去青涩,他们学会的是坚韧、勇气和对生命的敬畏。
我理解的教育家精神,是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新生儿领域,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作为一名临床教师,我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长流水”。我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坚持阅读最新文献,参加学术会议,钻研临床技术,并将这些最新的进展及时融入教学,确保学生们接触到的是前沿、可靠的医学知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因为只有具备终身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医者,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我理解的教育家精神,更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在新生儿科,我见证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体味着人间至喜与至悲。这份经历让我对生命有着更纯粹的爱,我会像关心我的小患儿一样,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情绪。当他们因操作失误气馁时,我分享自己当年腰椎穿刺手抖的经历;因病患死亡无力时,我和他们复盘病例,给予心理疏导,告诉他们医学有限,关怀和努力无限。我希望传递给他们:做有温度的医者,不仅用技术治病,更用人文关怀慰藉心灵。仁爱是医学教育最深厚的底色。
回首自己的从教之路,有挑灯备课的疲惫,有殚精竭虑的救治,更有看到学生们成长为优秀医生时的无比欣慰。这些,都是我坚守岗位、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谢谢大家!再次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