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优秀教师事迹
来源:药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09 15:15:04 编辑:药学院

潜心育桃李   匠心铸师魂

——记桂林医科大学药学院陈正毅老师


在桂林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不仅是实验室中严谨求真的科研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那盏温暖而坚定的灯。他,就是药学院的陈正毅老师——一位以匠心做科研、以爱心做教育、以真心待学生的优秀青年教师。

科研育人,融通有道

陈正毅老师始终坚信,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他巧妙地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把抽象的仪器分析理论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数据,更是科学背后的温度与逻辑。他主持建设的《仪器分析》案例库,成为学生探索科研世界的一扇窗。他常对学生说:“真正的研究,始于跳出框架思考。”他希望学生能直面真问题、摆脱思维禁锢,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探索中找回学习的主动权。

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毕业季的夜晚,他的办公室总是亮着一盏温暖的灯。屏幕上论文稿层层叠叠,标注密密麻麻——从实验思路到标点符号,他都细细斟酌、耐心批注。他对学生说:“毕业设计不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你们科研生涯的第一次独立行走。

学生赵玉彩在研究“辅剂示踪策略检测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时,几次实验失败几乎摧垮她的信心。陈老师没有责备,更没有代劳,而是陪在她身边,一起排查问题、调整方案。他说:“心静下来,真相才会浮现。”最终,赵玉彩的论文不仅在盲审中获得优秀,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那一刻,她真正理解了“科研是磨出来的镜子”。

而学生侯霄雯,在面对北大、武大等强校选手齐聚的国际论坛汇报前,紧张得夜不能寐。陈老师一句“要亮剑,但不能怕剑”,为她注入了莫大的勇气。他们反复打磨每一页PPT、每一段讲述,甚至抵住了沈阳故宫风景的“诱惑”。最终,侯霄雯从容登台,捧回“优秀报告奖”的荣誉——那不仅是一张证书,更是一个关于自信与成长的故事。

余来水同学在申博路上几次受挫,甚至因心理压力导致体检材料出现异常,几乎放弃梦想。陈老师没有让他退缩,一边帮他联系医生做心理疏导,一边坚定地告诉他:“你可以的,我们再试一次。”最终,余来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成功被中山大学拟录取,真正实现了“南天一柱,志在攀登”。

五年来,陈老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10篇获评校级优秀,3篇摘得一等奖。但他更珍视的,是每个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的成长。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因材施导、激发潜能,让毕业设计成为一场探索与突破的旅程。


教育是慢艺术,更是心与心的守望

陈正毅老师常说:“教育是一场慢艺术,尤其是对我们二本院校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催促,而是被相信;不是被比较,而是被照亮。”他推崇“慢教育”,不是放任,而是深耕——是愿意等一朵花自己开,愿意陪一颗心慢慢走。在他看来,教育真正的升华,不在于学生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奖项,而在于他们是否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回自信,是否在迷茫时依然看得见光。他甘愿做那个点灯的人、守夜的人、静待花开的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坚守。正是在这样的默默耕耘中,一批批年轻学子在他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陈正毅老师用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内核——那不是奖杯与光环,而是每一个深夜亮着的灯、每一句“再试一次”的鼓励、每一次不急不躁的等待。他让教育回归生命的节奏,让成长真正扎根、开花、结果——慢一点,却更深、更远、更明亮。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

 版权所有©桂林医科大学